地域文化与海南发展学术研讨会发言选编
“地域文化与海南发展学术研讨会” 2023年8月27日上午在海南省海口市兴泰粤海酒店举行。研讨会作为海南省徽文化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之一,围绕“乡情有根皖人爱故土,文化无界琼州建家园”的徽文化研究会创会宗旨,阐述研究会成立20年来,致力徽文化研究、弘扬新徽商精神、助力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凡历程与理性思考。海南省徽文化研究会会长詹长智教授主持研讨会,海南智略四史研究院为本次研讨会提供支持。
海南省徽文化研究会会长詹长智教授主持会议
徽学开基学者,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叶显恩先生首先发言。他总结了徽商的特点,纵论海南自贸港建设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他认为,传统的中华文化是农耕文明为中心,早期以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为基础发育成长。南宋以后以长江文化(江南文化)为中心。到了清代中期,岭南文化发展起来,出现了新的特色——海洋文化日益活跃。他概括中华文化的走向,“海洋文化是从南到北,农耕文化是从北到南”,近现代的岭南文化出现了鲜明的特色:引领潮流、现代化、民主革命都是从广东(岭南)开始,从历史上来看,岭南文化(海洋文化)在秦汉时代最活跃的地方就是北部湾,北部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当时的陆上移民都是从北方来,越过黄河,经过汉江,然后到达长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和北部湾。秦代开通灵渠之后就有了这条路,到了唐代中期,移民开始以梅岭(广东大庾岭)为南下的主要通道,慢慢取代了沿灵渠的迁移路线。这是历史发展过程,北部湾(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也是最早的海洋文化聚集地。因此已经有人预见未来的海洋文化中心就在海南岛,海南未来有望成为海洋文化的中心。在北京的一次座谈会上,请了沿海各省专家开会,我就立足岭南海洋文化中心的观点发表了以上见解。当然,最早提出建设海洋文化中心的是福建,“海洋浙江”、“海洋山东”都说自己是海洋文化中心,但是,我认为历史最终会选择海南岛作为海洋文化中心。前几年开会我把这个观点发表了。也有人提出异议。说道,还有福建呢、浙江呢等不同观点。我一直在实事求是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后来得到官方刊物的认可正式发表了。海南有着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未来前景无限。在这种背景下,徽商文化将作为海洋文化的代表而出现。我在参与《天下徽商》纪录片制作的时候,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徽商早在清代就把商业基地建在了日本,日本也是打着海洋文化的旗号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反复强调:徽商有海洋文化的基因和历史沉淀。今天我们在海南建立海洋文化大省就应该发扬这个传统,要有这种历史传承的使命,继续高举海洋文化的大旗在新的环境之下不断进行新的开拓,创造新的伟业。
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戴震学研究专家方利山先生分享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背景和重要性。他首先阐明文化生态概念。文化生态是从自然生态嫁接过来的,从自然生态的生物学嫁接到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衍生出来的。实质是指文化(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在特定的自然环境里生成、演进、表现出一种形态,即文化和它的载体自然环境的关系。上个世纪开始人类对自己的文化,特别对传统文化,对人类创造的文明遗产的保护开始重视起来,尤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海外学者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把自然生态嫁接到文化生态。重视考虑文化和环境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如何保护好这些文化,如何传承这些文化,开始有了一些专著。进入本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不断引起高度重视,无论物态的还是非物态的遗产保护都进入联合国的文化遗产名录。陆续评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来发现静态的,个体的保护还不够,并且把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延伸到它的环境。在这个空间环境里,这些静态和动态的,物态和非物态的文化遗产都需要保护。比如人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居住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等现在流传得怎样,未来它将如何发展,以及和环境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从静态的个体到整体,再到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本世纪初,法国做生态公园探索,日本也把社区内有特色的民俗的物态和非物态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在中国,我们的古人很早就重视这个问题:即文化的物种,文化的生成和环境的关系。比如,我们居住的文化正在不断地发展,尤其要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周易的应用风水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华文明古国五千年文化一以贯之从来没有中断,无数文化遗产是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民族立足的根基。2006年,国家正式在福建创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在国家“十一五”规划里提出建立十个国家级的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这是根据国际的经验,结合我们自己的国情所作的新探索。问题是文化生态怎样保护?从静态个体到整体,到环境,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使得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承,更好地发展?到现在为止,国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有二十多个。到了2019年,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与多次效果评估,文化部正式批准了7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是保护人类遗产的一种创新。实践中,也是在边摸索边总结。这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很重要的一部分,如同当年邓小平提出发展经济特区,是区域型的文化特区建设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文化生态保护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保护内容,但不仅如此,文化生态保护区也保护物态的文化,因为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并且这种保护区不是单一的,而是一整片,使文化遗产在一个整体空间和环境中得到保护。最后,我简要介绍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全国第二个获得批准的保护区,具有引领性。以上报告的内容既是我所做的国家社科项目,同时也是我写作《源的守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研究》的几点体会。
著名徽商研究专家,安徽师范大学徽商研究中心主任,曾经担任安徽省徽学学会会长和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的王世华教授,分享他长期以来的徽商研究成果。他说,徽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内容非常丰富。徽商文化和徽州的官宦文化是徽文化的两大亮点。徽州的官宦文化为什么是亮点呢?因为徽州出了许多清官,他们的事迹非常感人,可惜现在研究的得很少。徽商文化对于当今最有价值的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勇于冲破旧观念的无畏精神。这点非常了不起!几千年传统观念,按照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排序,商一直处在最低的位置,以前商人是被人看不起的,讲到商人就认为“无商不奸”,还有谴责经商,在这种氛围之中,敢于大规模的去经商,这种思想的突破真了不起。当时他们就提出三种观点:第一个观点,商人不是经商,我只要做廉洁的商人,凭我的劳动吃饭就不是经商。第二个观点,商人并不比务农低一等,士农工商,士在农之上的。但徽州人并不觉得商人比别人低一等。第三个观点更大胆的提出来商人不比士低,徽州人讲我名上是商人,但我是按照儒家的道德去经商我就是“士”,这是了不起的。这个对我启发最深的敢于突破旧观念的无畏精神。第二,敢于开拓的勇敢精神,奋斗精神,当时徽商主要是船运为主的,在几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环境,交通状况、医疗条件,法制保障那是相当差的,尤其生病,很多人出去就没命了,有的在路上被偷、被抢、被杀等等,出去几乎就回不来了。但徽商无所畏惧,前仆后继,这是很了不起,因此,今天我们要发扬这种精神。第三,诚信为本的契约精神,刚才几个老师都谈到,契约精神的核心是什么:一个是自由,一个是平等,一个是守信。为什么徽商能持续六百年,一代一代传下去,就是诚信。徽商诚信到什么程度,即使口头约定的都要执行,父亲欠的债儿子答应来还。父亲担保儿子也来承担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订立的契约,即使经历战乱,也会照常履行。这种精神在当代是缺乏的,也是最可贵的。第四,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比如制纸墨业,不断推出新的墨品。制茶叶,不断选择不同茶的品种。还兴办了制药业,不仅在产品上创新,还有在制度上的创新,都是值得我们传承的。比如,在分配制度上,非常注重分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胡雪岩办企业就是很好的例子。还有传承制度的创新,徽商的做法是“分家不分地”。财产可以分,但土地是家族共有的,不可以分,这样就可保持家族产业的持续性。第五,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徽商乐善好施,做了无数的好事。这反映了什么呢?反映了徽商不仅仅是商人,还有“士”的意识。什么是“士”的意识?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穷了就把自己管好,富了就要考虑社会责任,这也是当今社会最缺乏的东西。
安徽省徽学学会顾问汪良发教授发言指出,在海南省徽文化研究会成立20周年的时候我们有幸来到美丽的海南岛感到非常高兴。家乡人民牵挂着远离故乡奋斗在宝岛热土的亲人们。家乡人真诚的祝贺海南省徽文化研究会成立20周年。喜事成双,好事连台,是机缘巧合,也是精心安排。今天是海南徽文化研究会成立20周年的系列活动,昨天是海南安庆商会成立的庆典,我和方利山教授昨天上午报到后参加了海南安庆商会成立庆典的部分活动,活动场面隆重热烈,气氛欢天喜地,花钱不怕多,只求效果好,这也是新时代徽商精神的一种弘扬,也是安徽人在海南创业的一种形象展示。昨天下午我和方老师谈到一个问题:过去经常是“商会活动有钱花,文化活动没钱花”,但是在海南不是这样。刚才几位教授讲的“徽商贾而好儒”,亦贾亦儒,这种特质体现了文商紧密结合,徽商和徽文化研究会亲如一家,这是其他地方做不到的。过去我们常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海南真正做到了。我们一来到海南就感受到徽商会的老乡和徽文化研究会的这些老乡亲如一家,不像其他地方,你是你,我是我,这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做的非常之好。文商结合,携手共进,非常有必要。安徽人不缺少聪明才智,但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安徽的营商环境不理想。当年王金山同志担任省委书记的时候就讲过,安徽人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省社科院老院长曾经讲到:安徽人种子是好的,但在这片土地上长不出庄稼。走出去的安徽人都创业成功,发展的都非常好,留在家乡却很穷。可喜的是近几年安徽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安徽这些年的后发优势,在逐步显现,这里当然包含了在海南创业的安徽人反哺家乡的功劳,所以在海南的徽商会和徽文化研究会紧密结合,做到了珠联璧合,互促共进,促进了海南的发展。20年前,在改革开放伟大潮流中,海南的安徽人有远见卓识,成立了海南徽文化研究会,广泛联络在海南的安徽人凝心聚力谋发展,开展徽州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办家园期刊,宣传推荐徽州文化和安徽文化,宣传徽商精神,培育新徽商成长,促进徽人更好地参与海南自贸港建设,20年来做的有声有色,成果突出,同心努力,辛苦坚持,为徽州文化安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海南徽文化研究会和杭州徽商研究会一样,是国内不多的徽州本土以外著名民间学术研究团体,海南岛在历史上和安徽就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在三亚海边“天涯”两字就是清代雍正丁未年(1727年)当时出任崖州知州的徽州(歙县)才子程哲所题。历史上徽商、徽州文房四宝、徽派建筑等等早就融入海南的文化,在新时代新徽商正是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力量。你们有着“乡情有根,皖人爱故土。文化无界,琼州建家园”这种自强不息,卓励奋发,努力拼搏,成就事业,奉献社会的雄心,以出色的业绩生动诠释了徽文化和徽商精神,你们是徽文化的守望者和传承人,是新徽商的践行者和创造人,是安徽人的骄傲和荣耀,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海南徽文化研究会作为安徽和海南探索文化纽带会越办越好,做出更大成绩。
淮河文化专家、阜阳师范大学原校长吴海涛教授分享了淮河流域和淮河文化的特点:淮河流域在安徽境内有6.69万平方公里,相当海南的陆地面积的两倍,皖北淮河文化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几个历史现象值得大家关注:秦朝灭亡,大家都知道,是徐州(丰县)人刘邦和宿迁(下相)人项羽把秦朝灭掉了。把东汉灭掉的人是亳州曹丕,这是大历史事实。让盛世唐朝灭亡的是砀山人朱温。让元朝灭亡的是凤阳人朱元璋。清朝,实事求是的讲,虽然孙中山起很大的作用,但真正把清朝推翻的是袁世凯,袁世凯是河南安徽交界处的项城人。我们捋了一下发现一种现象:这些人都是淮河流域的,所以有人讲淮河流域出帝王,为什么出帝王呢?对北方来讲他是南方人,有很有精明的一面。对南方来讲,他有北方人的豪放、豁达、讲义气。无论曹操、刘邦还是朱元璋等这些人都有这种特质,我说这是一种现象不是规律,不敢谈规律。省委宣传部一位管文化的领导在座谈上问我:您对淮河流域研究了这么多年,和皖南文化相比,您认为淮河文化的特点是不是不太明显?您看徽文化经商讲究注重教育,讲究义利,比如,典当业、茶业、木材业、盐业都很有特点,徽文化的衍生都非常明显。比如,徽派建筑等各方面,特色十分鲜明。而淮河文化到底是怎么衍生的?对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长时间,后来写了一篇一万六千多字长文发表,我把淮河文化内涵总结成以下几个特点:1、源远流长,多元交流。为什么讲源远流长呢?比如:现在考古发现蚌埠的双墩遗址的刻划符号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刻画的符号是古文字的基础;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现的七孔骨笛;蒙城尉迟寺遗址成为考古界公认的“中国原始第一村”。这些考古发现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创造出灿烂淮河古代文化的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祥地之一。为什么是多元交流呢?这个地方是多种文化交汇地区,东边是齐鲁文化,西北地区是中原文化,西南地区是楚文化,东南地区是吴越文化,都有交流。2、思想源头,名人辈出。因为徽文化是明清时期才繁盛起来,到现在徽学影响全世界了。然而,中国传统思想,刚叶青松会长提到的两个结合,在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家的鼻祖老子庄子产生于淮河流域的,泗水流域属于淮河流域(宋代以后才划分)。孔孟思想也产生于淮河流域,法家韩非子是河南新郑人,管子是安徽颍上人,都是淮河流域。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发源地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为什么淮河流域可以产生这么多思想家?一方面,经济欠发达,人们不耽于享乐。另一方面,多种文化交汇。更主要的原因是当时不是大一统的社会,是分成许多邦国,统治者的控制力较弱,每个国家都允许有自己的学说,思想比较自由;3、善于治水,敢于抗争。寿县安丰塘的历史比四川都江堰早300多年,至今还在使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还有“鸿沟系统”等水利工程。善于治水才能敢于抗争。刚才讲到的历史现象,基本上都是农民起义,朱元璋也好,刘邦、项羽也好,陈胜、吴广也好,都是农民起义,这就是敢于抗争。4、南北分界线是战争多发地区。朝廷南迁,尤其迁到南京、临安(杭州)时期,要保住长江,必须先保住淮河,江淮地区淮河流域一直是战争的焦点。有人研究战争史,统计时发现,古代400多场战争中有300多场都和淮河流域有关系;5、灾害遍生,环境巨变。淮河流域在唐宋时期有个说法: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那时候,这里是粮仓。后来黄河“夺淮入海”,河道淤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整个淮河流域是经济低洼区,欠发达地区。淮河文化在北宋以后趋向式微,主要原因是灾害频仍、环境恶化、经济衰落、人才外迁。最后,我想结合今天会议的主题,通过淮河文化的特点给海南自贸港的发展提几点发自肺腑的建议。两句话:第一句,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淮河精神的特征是敢于抗争。海南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汇集了全国各地英才,要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第二句,重视环境,尊重自然。海南是我们国家发展旅游最看好的地方,自然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赐予的我们最珍贵礼物,需要尊重自然,保护好环境。我们一个单位在海南买房就有50家,确实是适合养老和宜居宜业的地方。
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青松先生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看到徽商在海南如此兴旺,庆典活动筹备工作如此认真,尤其海南当地领导对徽商的重视,非常的钦佩和由衷的感谢。其次分享了自己对中共二十大提到的两个结合的理解和体会: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天书、经书、人书,其代表性的文献是《易经》、《山海经》、《黄帝内经》。最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徽商文化如何可以结合起来?比如,徽商的信誉文化就有很深的根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就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徽文化集中典型地体现了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院长张朔人教授以《琼皖文化互动历史研究》为主题重点分享了明清时期安徽人在海南和明代海南人士在安徽的事迹,以及提出了如何加强琼皖文化互动的相关建议。他首先分享琼皖文化互动,分三个层面:
一、安徽建制变化
(一)明代。徽州(歙县)、宁国(宣城)、太平(当涂)、池州。 安庆、庐州(合肥);凤阳(寿、宿、泗、颍、亳,凤阳)。 滁州、和州、广德。州与府平级。上述10府(州)皆属南直隶。
(二)清代。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分安徽、江苏两省,取安庆、徽州首字,曰安徽省。乾隆二十五年(1760),掌管安徽民政江南左布政使从江宁府迁安庆。至此,安徽省界确立。
二、明代海南的历史性变化,从流放之地变成南海上的一块宝地——南溟奇甸
朱元璋在给海南《劳海南卫指挥敕》中第一次把海南岛称为“南溟”“奇甸”——南海上的一块宝地。明代海南著名乡贤丘濬作《南溟奇甸赋》。
三、明清两代安徽人在海南的发展情况:
(一)军事移民:军职
125位皖籍人士载入海南方志,其中武官76人,占总数的61%。有镇抚、百户、巡检等基层,及千户、指挥佥事、同知、参将等高层,洪武、永乐二朝。
1.主要将领事迹
2.兵丁。祁门军户发海南卫前所,《胡氏家族置产簿》记录成化、弘治、崇祯年间数次典卖地产、买主皆为该县凌氏家族。崇祯6年(1633)26人签名田地转让,为军户联名集体买产契约文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藏:徽州文书)
(二)贬谪
1.薛氏发籍海南。工部尚书薛祥,洪武十四年“坐累杖死”。四子凯、能、政、宣,发籍兵于琼。薛能之子薜远,正统七年(1442年),中三甲第88名进士。2.太湖毕氏殉夫。15岁的毕氏为南昌后卫指挥屠经侧室,宣德初,屠经谪为海南卫前所千户病死,毕氏殉夫。
(三)官员。明代安徽士人为官海南49人,多在明代中晚期;清代共有54人为官海南。1.方向 桐城人,弘治十七年(1504年),升任琼州知府,“托酒”而“不甚亲民事”。然“管珠池中贵韦姓者,欲行部剥扰,向不动声色抑止之” 。2.程秉慥 休宁拔贡。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知乐会纂《乐会县志》(4卷);3.萧应植 休宁拔贡。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知琼州府成《琼州府志》(10卷)
(四)游历1.明初,合肥人王氏志、惠、懋三兄弟占籍琼山。惠师从赵考古,博恰能文,为学士解缙称赞。其弟懋,医术精湛,治人不取报酬,乡人重之。2.康熙二十九至三十年(1690-1691年),桐城人姚应甲访粤,应友董兴祚(定安知县)之邀,留下了“食德祠碑记”和“定安谯楼古钟记”两篇文章。3.胡传(1841—1895年),绩溪人,胡适之父。广东巡抚吴大徵幕僚,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月至十一月,考察海南,著《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是文人第一次穿越海南黎区之举。
接着明代海南士人与安徽的关联:有明一代,国家通过多种途径选拔,海南共输出3119名人才(进士60、文举586、贡生等2455),多官宦于北国。其间,就有与安徽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四、琼皖两地的历史文献
(一)文人笔记中的安徽风情。丘濬《丁卯过采石吊李白》;王佐《喜小孤山开江舟行无阻》《池州九日阻风和大理府吴守韵》《到芜湖》《安庆黄氏松隐》;钟芳《马鞍山(二首》《<舆议卷>为桐城张大尹作》《出宁国》《敬亭山》《又叠嶂楼》《翠云庵》;陈繗《小孤山》;陈是集《送周父母之泗州》。
(二)为官者1.进士。陈实,琼山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北道御史,出按徽州、宁国诸郡。权贵从芜湖平民手中夺取芦州,如实具奏,被迫还民。出任常州知府。钟芳,崖州人,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被谪为宁国府推官(理民刑诉事)。2.举人(13)。林宗哲,琼山人,天顺六年(1462)中举,知巢县。大水,捐俸造桥;祷城隍,拒蝗入境;文告山灵,使得吃人虎毙命,以内艰归,拒出。海瑞,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至四年二月 ,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十府,下辖徽州、太平、宁国、安庆、池州及广德州等地。2.举人
3.贡生群体(14)
(三)对安徽的情愫:薛远。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以户部侍郎丁内艰回琼。因有回归故土的想法,乃“发父藏,同还庐之无为”。
五、最后,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加强对薛远研究。薛远为海南卫所子弟最早中进士者。唐胄《琼台志》如是说:广于天下为远藩,仕籍华秩已少,况琼于广又为远郡。成化二年秋,进薛公远户部尚书、邢公宥都御史、丘公濬翰林学士,皆在一月,恐虽天下望郡亦稀。海外衣冠盛事,真奇逢也。其后人所在的“薛官都”“薛村”人丁繁盛。 因其文集在难觅,使得在海南历史文化中缺少应有的地位。徽文化研究会有责任和义务使之清晰。第二,对当前在琼为官的安徽人的一些思考。(略)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一平教授首先祝贺海南省徽文化研究会成立20周年。他说自己1988年建省来到海南一直在海南师范大学工作,他本人不是研究徽文化的,但知道徽文化很了不起,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人才辈出大师大家辈出。全国的地域文化研究,徽文化研究名列前茅。虽然很多省也在研究地域文化,山东鲁文化等,包括海南也都想研究,但相比之下徽文化研究的成果、徽文化的学术影响甚至社会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省,甚至影响不只限于国内,非常厉害。很多地方值得海南学习,海南也想研究地域文化,但是海南相对徽文化需要反思的很多,过去海南学术界也曾提出过地域文化研究。我们也提出了一个“琼文化”的概念。可是大家都不想“穷”都想“富”,琼文化叫了两年后来就没人说了。海南就没有别的简称,那叫什么文化呢?犹豫很长时间,没有人继续提。但地域要研究,后来提出其他的概念:比如“南海文明”“南海学”等。其实要做起来,南海学也很宽泛,发展前途也很大,但是它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常年多年的积累,需要多学科配合,甚至需要南海周边国家的合作才能做起来,不是海南岛想做就做起来,那海南岛的学术界是否能做出点突出的贡献呢,这是应该要做的,刚才叶显恩先生讲海洋文化的重要性,海洋文化从南到北,这是对海洋文化深刻的认识提炼出来的。我不敢说海南一定是海洋文化的中心,但是在一些场合我也说过这句一般人不敢说的话。海南岛是南海中最大的岛,这个是事实,既然海南是南海中最大的岛,那么海南的文化为什么不是南海中最重要的、贡献最多的、影响最大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呢?南海中虽然有很多岛,但海南岛是最大的,我们海南岛应当对南海的海洋文化的研究要做出什么贡献?记得2006年省里就从规划中提出了要建海洋强省,全国是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实际上,直到今天也很难说已经实现了。我们现在可以说是“海洋大省”,“海洋大国”,但很难说已经是“海洋强省”,“海洋强国”。目前海南的海洋产业在GDP中占比大约10%多一点,与福建、浙江、山东各省相比差距很大。虽然我们的海域面积是全国最大的,两百多万平方公里,全国三百多万平方公里,海南占两百多万,本来从海域面积上,从海洋产业贡献应该是领先的,可是实际是垫底,这里面就有问题了。当然我国建海洋强国和一些海洋大国相比我们差距也很大,目前还谈不上海洋强国,因此未来海洋产业,海洋事业的发展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需要反思一下: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海南主导产业的选定变了几次,虽然也有变化,有一些成就和进步,但起点低基础弱,很多规划很难说都实现了。最后想强调的是:海南不管提什么目标,文化层面最大的特点还是海洋文化,要做好海洋文章,讲好海洋故事。即使是自贸港的发展也要做海洋文章,比如航运物流,与周边国家的贸易等,如果离开海洋,不能发挥海洋作用的话也很难实现预期目标。我们需要提高海洋意识,各级领导都知道,但实际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海洋文化研究工作还不够,海洋知识的科普也不够,海洋意识不够强,海洋精神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改革开放,海洋本身就是开放的,沟通全球的,海洋精神、航海精神包括冒险精神,如果没有一点承担风险的精神很难助力海南建设发展,尤其短时间内超常规发展,也就是说要进入快车道很难。因此,我建议海南要发挥海洋精神,利用好海洋资源,才能更好助力海南自贸港的高质量发展。
著名旅游专家,海南大学客座教授陈耀先生分享了以下主要观点:1、区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新时代新时期旅游发展的逻辑发生了变化。旅游区域向品牌区域升级需要更高水平的文化支撑,文化高度决定了是否可以打造成旅游名城。2、衡量区域文化历史高度的三个指标:传播度、市场的认同度,经济成果转化。区域文化决定了旅游的规模和档次。3、用创新思维推动区域文化,推动区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首先要深挖本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因素,提炼具有拓展性的文旅IP,开发区域性独特性的卖点的旅游产品作为区域文化的代表和亮点,开发旅游要有本区域的文化。其次,要以本区域文化为根,嫁接跨区域文化甚至外国文化,形成包容性产品。第三,徽文化是最具有特点,最具有影响的区域文化,全国各地应用最广的区域文化。徽文化与海南旅游结合。继续在精神上和具体细节上践行徽文化:创新、开拓、诚信、担当、奉献。第四,徽商精神、徽派建筑、徽菜等等都可以结合区域文化创新应用。
原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廖逊分享了海南经济特区发展的艰难历程。他说,总体来说,海南人干得还是不错的,我们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开始起步的。2018年开始建省办经济特区时城市化率只有16%,经济总量(GDP)只有台湾的1/33,到2017年,经济总量就达到了台湾的1/3。30多年我们实现了一系列的超越,超过了粤北的三个市,超过了多个独联体国家。总结海南文化的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海南人有一股坚忍不拔的“韧劲”。人们常说到海南的文化可以用“椰风海韵”四个字来概括。“椰风”就是狂风吹不倒的韧劲;“海韵”就是心胸开阔,豁达包容。第二,海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英雄不论出处”,是小人物干大事业的天堂。
原海南省副省长辛业江先生在发言中首先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当年他在国家部委工作时,开始接触安徽人,初步了解徽文化的渊源。今天,听了很多徽文化专家学者的见解,对这些年徽文化的研究成果内涵丰富和影响力十分赞赏。由此建议,对于安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给予正确的评价。比如,曹操、朱元璋、胡适、陶行知,还有晚清名臣李鸿章、段其瑞等应该重新给予评价。还有文房四宝——徽州的笔墨纸砚、徽派建筑、徽商、徽茶,就是徽文化的最好代表。还有桃花源记、杏花村酒等,其源头是否与安徽有关?这些都值得去研究。他最后说道,很认同叶显恩先生发言中讲到的徽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关系。而且要在海洋文化的研究方面上发力,在源头上下工夫,这些工作对海南有现实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海南是小省,陆地面积只有3.4万平方公里多一点,但加上海洋面积又是最大的省,有200多万平方公里,新疆是160万平方公里,我们可以在海洋上做很多文章,比如南海诸岛(中沙、西沙、南沙,东沙)的开发利用就是大文章。建议我们以后要在海洋文化方面多下功夫。
中远集团原董事长,著名管理学专家魏家福博士、史学家计正山、海南省企业家协会执行会长冷明权、海南省徽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张少中、理事卜祥宇、特约研究员倪定华,青年学者卢翔、钟季君、王治国、刘起杯、韩坚定、邵志峰、童跃武、李川皖、李巧茹、周义君等就会议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他们一致认为徽文化等地域文化独具一格,博大精深。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对于海南人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海南自贸港建设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詹长智会长和张少中执行会长分别作了会议总结。认为,地域文化与海南发展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也是决定一个选择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的关键因素。此次研讨会是研讨地域文化与海南发展的良好开端。安徽人具有踏实、勤奋、谦让、创新的性格特征,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亲和力,以后徽文化研究会要联手海南本土文化和各个移民群体的区域文化社团共同深入研讨海南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共同建设美好家园。